一、一批地震傷員的護理體會
以下是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在1996年云南麗江7.0級地震中的護理經驗:
1.組織管理傷員,首先在附近選擇一個相對平坦的空地,將每個傷員一排一排地排列整齊,每排之間留出約1米的距離,以便醫務人員通行和救援行動。同時,應為每個受傷人員分配一個&;床&;否,及時對現場進行分類,快速救援。
2.做好現場傷害的分類,將傷員分為輕、中、重三類。
在不影響急救的情況下,協助傷員平躺,頭部偏側,或屈膝側臥,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這個位置有最大的安全性,尤其是對于傷員群體。
3.建立一個術后護理單位。為確保大手術傷員的術后護理,可在簡易防震棚內設立術后護理單元。
4.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大量傷員在簡易防震棚內或暴露于外界,護理條件差,
但仍應按特殊護理和一流護理的要求保存各種護理記錄。
二、中國國際救援隊海外醫療救援的啟示
1.注意創傷的早期清創治療。根據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對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一個月的疾病類型統計分析,外科疾病排名第一,外科疾病主要是骨折后感染和軟組織損傷。這表明清創和抗炎治療在早期創傷治療中的重要性。
2.
預防破傷風感染在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災區進行的醫療救援中,共有16名受傷的破傷風患者接受了治療。破傷風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因為污染嚴重,缺乏適當的治療。因此,強調對傷員的清創必須正確、嚴格、仔細,并應給予必要的被動免疫和破傷風抗毒素()注射,以防止破傷風感染。
3.
北京紅立方急救包廠家介紹說:預防皮膚感染性天皰瘡是一種常見于兒童的淺表表皮細菌感染。
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巴基斯坦地震災區的醫療中治療了12例天皰瘡。面對難民營極為惡劣的衛生條件,膿皰病疫情可能會在難民營迅速蔓延。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弱勢群體的想法進行了切實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工作,最終阻止了膿皰在難民營的傳播。
4.阿爾及利亞危重病人長途空運地震發生后,中國國際救援隊前往阿爾及利亞,成功實施了中國危重病人長途空運,
其中有些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航空運輸前的仔細檢查和評估是安全遠程航空醫療轉運的重要條件。
?、? 詳細的規劃、周密的安排和強大的醫療保障是遠程醫療運輸成功的保障。專注于受傷觀察,&;緊急治療&;與部隊地面保持聯系,對傷員轉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采取預防措施。充分考慮和準備人員配置、救援設備、急救藥品、異常飛行條件響應等方面。
?、? 醫務人員應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醫務人員應具有處理各種緊急情況和嚴重病例的全面知識和豐富經驗。同時加強空乘人員的急救培訓,提高其協同工作能力。
?、?地震后盡快對傷員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早期心理干預可以緩解傷員的恐懼、悲傷、焦慮等不良情緒,減少應激損傷,減少運輸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
5.注意救援人員的醫療安全。2004年12月26日,,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海岸附近發生里氏9.0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中國國際救援隊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印度尼西亞進行緊急救援。在應急醫療救援策略中,還提出要關注救援人員的醫療安全,具體措施包括:
?、?指定專人負責班組成員的日常衛生防疫工作;
?、?每天巡視救援人員,發現異常及時診斷處理;
?、?堅持每天滅蟲滅蚊;
?、?監督救援人員補充營養,落實各項防蚊防蟲措施;
?、?對返回住所的人員進行清潔消毒,防止傳染病流行;
?、?如果可能,盡量改善救援人員的生活和生活環境,確保他們的身體康復。
三、 急診輸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應急救災中,使用靜脈輸血是及時救治傷員的有效方法,但在應急輸血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一般選擇遠離受傷部位的靜脈血管,
如頭部和胸部;上肢損傷應選擇下肢靜脈;腹部、盆腔和下肢損傷應選擇上肢靜脈;肢體損傷應選擇頸外靜脈;對于大量失血和嚴重休克的患者,應建立兩條靜脈通道。最好使用12號粗針。當靜脈穿刺困難時,應盡快選擇頸靜脈套管針穿刺。
2.控制輸血速度。輕度休克患者每小時需輸血約50毫升;中度失血(失血量約1000~2000)、重度休克患者,每小時輸血量約100;
對于失血量大(失血量超過200毫升)的嚴重休克患者,除快速輸入全血外,最好輸入濃縮紅細胞。如果速度不能滿足要求,可使用加壓輸血器進行加壓輸血,但壓力不得超過2 ,以免損壞血液有形成分。
3.過度和快速輸血導致循環負荷過大。對于老年人、體弱者或有心臟病史的嬰兒,注意合理調整輸血和輸液速度,尤其是在大量輸血的后期,
只要血壓基本保持正常,每小時尿量&;40,輸血速度不宜過快。在輸血的同時,密切監測中心靜脈壓。循環超負荷時,應立即停止輸血、輸注和供氧,并在肢體近端系止血帶,
每15分鐘輪流結扎一只肢體。
4.出血傾向的問題。快速大量輸血可導致凝血因子部分稀釋,儲存血液中不穩定的凝血因子被破壞,從而導致出血。如果發現出血,在溶血反應消除后,輸注血小板,
應立即給予止血藥物和其他相應治療。
5.低溫問題:直接將冷凍血液輸入患者體內會導致患者體溫下降。因此,應避免直接輸入冷血。將血袋或血瓶放入雙手加熱;或在35℃~38℃的溫水中加熱5分鐘,但注意水溫不得超過38℃,否則會引起紅細胞膨脹、破裂、溶血;同時,用熱水袋加熱輸血肢體;將病房溫度控制在24℃~25℃;注意患者體溫,避免不必要的接觸。
4、 擠壓綜合征的防治
強震導致許多人被困在倒塌的建筑物下,經常發生大規模擠壓綜合癥。在1988年前蘇聯亞美尼亞地震中,在檢查的3203名傷員中,765名(23.9%)為擠壓綜合征,包括輕度擠壓綜合征(22%)和中度和重度擠壓綜合征(78%)。擠壓綜合征的發病率約占重傷人數的40%。當治療措施不完善時,就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一旦發生腎功能衰竭,死亡率約為50%。因此,擠壓綜合征的早期預防和現場治療非常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
在他主編的《災難與事故的創傷治療》中提出了擠壓綜合征的防治:
1.擠壓綜合征的預防和治療。擠壓傷患者可發生擠壓綜合征,急性腎功能衰竭()后死亡率高達40%~50%。因此,擠壓綜合征的治療不僅要遵循的常規治療原則,而且要重視患者的早期診斷,及時、妥善地采取措施處理局部擠壓傷;對于嚴重擠壓傷,應首先糾正抗休克、抗感染、酸中毒和高鉀血癥;休克穩定后,盡快行筋膜間隙切開減壓,清除壞死組織,必要時行截肢術;保護腎功能,預防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或者阻止它發展成有機。
2.擠壓傷的現場急救和早期治療,預防擠壓綜合征,包括減輕擠壓外力、正確固定受傷肢體、抗休克、抗感染、尿液堿化、,需要指出的是,擠壓傷和擠壓綜合征的發生與肌肉缺血和筋膜腔內壓力升高有關。如果傷勢較輕,可先制動四肢并仔細觀察。
3.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血壓降低。此時應及時補液擴容,糾正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根據休克程度和尿量確定補液量。通常,首先給予平衡鹽或生理鹽水,然后給予膠體液體,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時注意尿量,防止因尿量過大而引起水中毒。
4.感染和擠壓傷的預防和治療。由于傷口污染和肌肉缺血壞死,很容易發生感染和局部組織感染,毒素吸收,加速組織和細胞破壞,加重的臨床表現,如氮質血癥和高鉀血癥。繼發感染是僅次于的死亡原因。有效預防和治療感染是治療擠壓傷和擠壓綜合征的重要原則之一。現場搶救時,注意保護傷口,減少污染,盡快使用足夠有效的抗生素。
5.補充堿化尿液可以糾正代謝性酸中毒,降低血清+,堿化尿液,這在擠壓綜合征患者中尤為重要。
五、戰場血液凈化治療經驗
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盧偉偉總結了外軍在戰爭、地震和野戰訓練中使用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的經驗,建議血液凈化醫療團隊至少應包括一名腎病專家、兩名血液凈化??谱o士,
和一名透析技術員或工程師。同時,現有透析技術的特點總結如下:
1.腹膜透析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的優點;無需血管通路或抗凝劑;它不需要肝素,不會加重出血,對內環境沒有明顯影響。適用于嚴重創傷合并出血、低血壓的患者;缺點是不能用于腹部創傷患者,對高代謝、高鉀血癥患者療效不佳。
2.血液透析是目前最常用的技術,